《葬经》解读(内篇二)
内篇二
丘垅之骨,冈阜之支,气之所随。
丘垄为阴,冈阜为阳。丘言其高,骨乃山之带石者。垅高不能自立,必藉石载土而后能耸也。冈者脊也,土山为阜,言支之有毛。脊者,垅之有骨,气随而行则易见,支无石,故必观其毛脊而后能辨也。然有垅而土,支而石;垅而隐,支而隆者,又全藉乎心目之巧以区别也。
[译文]
坟墓的形态,应该按照大山所蕴含的生气走向来选择。
坟墓属于阴气,山陵属于阳气。丘是说地势高,骨是带有石头的山。垅高起的部分不能单独存在,必定需要借助石头和泥土才能够高耸。冈是山的脊背,阜是指土山,支是指长有草木的山。脊,就是有骨的垅,生气顺着山势运行,很容易看出来。草木之山没有石头,所以一定要观察草木山脊的走势才能够分辨。然而山垅有土,草木之山上有大石头,山垅隐没不见,草木之山隆起,这又都靠仔细观察思考才能够区别。
经曰:气乘风则散,界水则止。
谓生气随支垅体质流行,滔滔而去,非水界则莫之能止。及其止也,必得城郭完密,前后左右环围,然后能藏风,而不致有荡散之患。《经》云:明堂惜水如惜血,堂里避风如避贼。可不慎哉!
[译文]
经书中说:生气如果遇到风,就会散开,遇到水,就会停止,从而划出界线。就是说生气随着支和垅的形态来运行,源源不断地向外流动。不是遇到水的界限,就无法停止。等生气停止下来的时候,一定需要城池,从前后左右环绕包围,然后才能藏住生气,才能让它不再有飘荡溃散的忧患。《经》说: 珍惜明堂中的水就像珍惜血液一样,躲避邪风就像躲避盗贼一样警惕。不可以不慎重啊!
古人聚之使不散,行之使有止,故谓之风水。
高垅之地,天阴自上而降,生气浮露,最怕风寒,易为荡散。如人深居密室,稍有罅隙,通气适当肩背,便能成疾。故当求其城郭密固,使气之有聚也。平支之穴地,阳自下而升,生气沉潜,不畏风吹,出在旷野,虽八面无蔽,已自不觉。或遇天晴日朗,其温和之气自若也,故不以宽旷为嫌,但取横水之有止,使气之不行也。此言支垅之取用不同者如此。
[译文]
古人把生气聚集起来,使它不离散。生气移动的时候,使它有所界限、节制,所以把它称为风水。
在山垅高地,天上的阴气降落到下方,生气显露在外,最怕有风寒,容易飘荡、散开。就像人居住在密室,稍微有缝隙,经过房间的寒气如果侵袭到人的肩背,就会形成疾病。所以应该把城池建造坚固、完整,让生气能聚集到一起。在山体平坦开阔的地方,阳气从下往上升起,生气下沉潜伏到大地之中,不畏惧风吹。生气出现在旷野之中,虽然四面八方没有遮蔽,但是很难察觉到它的踪迹。如果遇到天气晴朗的日子,温润冲和的生气就会自如变化,所以人们选择墓地的时候,不会嫌弃地形宽旷的地方,但是需要选择有水流横在前方的地方,使生气停下来。这是说,在选择墓地的时候,山支和山垅有这些不同。
风水之法,得水为上,藏风次之。
支垅二者俱欲得水,高垅之地,或从腰落,虽无大江拦截,亦必有池塘以止内气,不则去水稍远,而随身金鱼不可无也。倘金鱼不界,则谓之雌雄失经,虽藏风亦不可用。平支之地,虽若无蔽,但得横水拦截,何嫌宽旷。故二者皆以得水为上也。
[译文]
风水的选择方法,能够有水是最好的,能够藏风次之。
支地和垅地都需要得到水流,高垅所在的地方,龙多降落在腰部,虽然附近没有大江阻隔,也必须有池塘来阻挡内部的生气。如果距离水流较远,则至少要在其中有一条像河流一般的痕迹。如果连痕迹的界限都没有,会导致阴阳失去平衡,就算可以防风也是不可用的。平支的地形,虽然没有遮蔽,只要有一条河水拦截,也不用担心地形宽旷。所以这两种情况,得到水都是最好的。
经曰:外气横形,内气止生。盖言此也。
水流土外,谓之外气,气藏土内,谓之内气。故必得外气形横,则内之生气自然止也。此引经以结上文,得水为上之意。
[译文]
经书说,生气在外部要呈现横的形态,在内部就会停止。说的就是这个意思。
水在土地之外,所以称为外气。生气藏在土地之中,所以称之为内气。因此外气必须要横的形态,那么内气也会随之停止。这就是引用经书上的说法来总结上文“得水为上”的理论。
何以言之气之盛?虽流行,而其余者犹有止;虽零散,而其深者犹有聚。
高垅之地,落势雄雌,或去或止,各有(缺)作(缺)一地可尽其力量也。而好龙多从腰落分布,枝蔓于数十数里之间,为城郭、朝乐、官曜、禽鬼、捍门、华表、罗星之类,皆本身自带不可为。彼既流行,而余者非止也,但当求其聚处,而使之不散耳。平支之龙,大山跌落平洋,四畔旷阔,其为城郭,亦不过高逾数尺而已,且去穴辽远。朝山一点,在乎云霭之表,人莫不以八风无蔽为嫌。又岂知支垅气隐若零散,而其深者犹有聚也,但得横水拦截,使之有止耳。此言支垅之气盛者如此。
[译文]
如何理解生气的旺盛状态呢?虽然它在天地间流转运行,但是它余留的气也会有所停留。虽然它散落在四面八方,但是在深处也会凝聚。
生气顺着高垅之地的地势,或向远方延伸,或在近处断开,因此形成不同的风水能量。好的龙脉大多从山腰开始分布,绵延分散到数十里。这些形势或为城郭,或为朝乐,或为官曜,或为禽鬼,或为捍门,或为华表,或为罗星,这都是它们本身自带,人力做不到。既然生气流转,它剩下的气也不会静止不动,只要寻找生气的聚集之处,不让它散开。在平支上的龙脉,都是从大山而来,向下降落到平地。即使是城郭的形状,也不过只有几尺高而已。而且距离龙穴太远,朝山也只是一个小点,就像是在云端一样,所以人们都避开四面八方没有遮蔽的地方。却不知支垅的生气虽然隐约不显,零散四落,但在深处依然有汇聚之地。只要有一条河流穿插而过,就会让生气停止,这就是说支地和垅地生气旺盛的状态了。
故藏于涸燥者宜深,藏于坦夷者宜浅。
上句言垅,下句言支。高垅之地,阴之象也,气在内强刚而沉下,故言涸燥当深葬。平支之地,阳之象也,气在外弱柔而浮上,故言坦夷当浅葬。
[译文]
因此,在干涸燥热的土地进行下葬,要把地穴挖的深一些,在平坦开阔的地方安葬,应该挖的浅一些。
上句说高垅,下句说平支。在高垅之地,阴气聚集,生气在内比较旺盛,所以会往下沉降,因此在干涸燥热之地,需要向深处下葬。在平支之地,阳气聚集,生气在外柔和弱小,向上浮生,所以说在平坦之地下葬要浅一些。
经曰:浅深得乘,风水自成。
高垅之葬,潜而弗彰,故深取其沉气也。平支之葬,露而弗隐,故浅取其浮气也。得乘者,言所葬之棺,得以乘其生气也。浅深世俗多用九星白法以定尺寸者,谬也,不若只依金银炉底求之为得。
[译文]
经书说,如果墓葬要得到生气,需要对墓穴的深浅进行恰当的设置,这样好的风水就会自然形成。
在高垅之地进行安葬,需要潜伏隐藏起来,不要彰显。这样才能在深处吸取到下沉的生气。在平支之地进行安葬,需要显露,不能隐蔽,这样才能得到浮在地面的生气。所谓得乘,说的是下葬的棺木可以凭借到生气。世俗之人大多利用九星白法来确定墓穴的深浅,其实是错误的,还不如依照“金银炉底”之法来进行安排。
夫阴阳之气,噫而为风,升而为云,降而为雨,行乎地中而为生气。
阴阳之气即地中之生气也,故噫而为风,升而为云,降而为雨,凡所以位天地、育万物者,何莫非此气邪!斯盖因曰葬乘生气,故重举以申明其义。愚尝谓能生能杀,皆此气也。葬得其法,则为生气,失其道,则为杀气。如所谓加减、饶借、吞吐、浮沉之类,并当依法而剪裁之,不致有撞杀、冲刑、破腮、翻斗之患也。
[译文]
阴阳两气相互作用,吹开就变成风,上升就变成云,降落就成为雨,运行在大地中就变成了生气。
阴阳之气,就是地中的生气。所以吹散就是风,上升是云,降落成雨,所以让天地中和,化育万物的东西,难道不是这生气吗!大概因为经书中说墓葬要乘着生气,所以重复举例来说明这一道理。我曾说的可以兴旺,也可以衰败,说的都是这种气。安葬得当,就会产生兴旺之气,安葬得不适当,就会产生衰败之气。比如生气的增加减少,饶借和不足、吞入与吐出、上浮和下沉,都应该按照适当的方法来安排,避免发生撞杀、冲刑、破腮、翻斗等情况。
夫土者气之体,有土斯有气,气者水之母,有气斯有水。
气本无体,假土为体,因土而知有此气也。水本无母,假气为母,因气而知有育水也。五行以天一生水,且水何从生哉? 生水者金也,生金者土也。土腹藏金,无质而有其气。乾藏坤内,隐而未见,及乎生水,其兆始萌。言气为水母者,即乾金之气也。世人不究本源,但以所见者水尔,故遂以水为天地之始,盖通而未精者也。
[译文]
大地是生气赖以存在的本体,有土才能有气。生气是水的本源,有气才能有水。
生气本来是没有形体的,有土才知道有生气,因此假借土作为它的形体。水本来是没有本源的,因为有生气才知道有水,所以把生气作为水的母体。五行之中,天代表数字一,可以生成水,但是水是如何生成的呢?金可以生水,土可以生金。土中藏金,虽然没有金的质地,但是却有金气。乾金藏在坤土之中,隐藏不显。当有水生成的时候,它的迹象才会显现。生气就是水的本源,指的是乾金之气。一般的人不探究它的源头,而是以眼见的为依据,因此认为水是天地的根本,这些都是泛泛而谈,没有搞清楚它的本质。
经曰:土形气形,物因以生。
生气附形而有,依土而行,万物亦莫不非(缺) 也。此引经结上文有土斯有气之意。
[译文]
经书说,生气是根据大地的形势而形成自己的形态,万物因此得到凭借它得到化生。
生气无形无相,需要附着在有形的物体上才能存在,根据大地的形势才能流动。天地万物没有不是这样的。这句话是引用经文,总结上文有土才能有气来说的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